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訊(徐清銘 黃曉燕 張亞娜)“山藥、莜面、大皮襖”被稱為河北省壩上三寶。山藥就是馬鈴薯,壩上馬鈴薯以張北縣最為出名。“張北馬鈴薯”種植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馬鈴薯種植區域,據《張北縣志》記載,“張北馬鈴薯”種植歷史最早可追溯到1880年,距今已有140年,享有“河北省馬鈴薯之鄉”“中國馬鈴薯原原種之鄉”“中國北方馬鈴薯之鄉”的美譽。“張北馬鈴薯”的種植區位優勢獨特,海拔1400米左右,氣候冷涼,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以及沙性土壤鑄就了“張北馬鈴薯”入口沙綿、薯香味濃的獨特品質。
“張北馬鈴薯”被授予“中國北方馬鈴薯之鄉”稱號。黃曉燕 供圖
2017年,農業農村部實施環京津貧困縣對口幫扶計劃,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先后派出2名優秀處級干部赴張北縣掛職副縣長,瞄準品牌扶貧,依托優良的生態環境,以馬鈴薯產業為重點,大力推廣綠色有機標準化生產,積極發展培育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促進地域特色產品高質量發展,創建了全國綠色食品原料(馬鈴薯)標準化生產基地10萬畝。2018年,“張北馬鈴薯”獲得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書;2019年,“張北馬鈴薯”被列入河北省地理標志產品保護工程項目。通過項目實施,進一步提高了馬鈴薯標準化生產水平。經過長達3年之久的扶貧攻堅戰,“張北馬鈴薯”發展成為張北縣脫貧致富的支柱產業。
一種情感不容忘懷,讓全縣人民對馬鈴薯有了特殊感情
如今,張北縣已實現全面脫貧,人民過上了幸福生活。一個個生機盎然、田間笑語的畫面涌現眼前,形成一幅幅美麗畫卷。殊不知,這幸福生活里也摻雜著許多感人至深的故事。張北縣,原是國家級貧困縣,河北省深度貧困縣,是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是重點幫扶的對象。2017年1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張北縣小二臺鎮德勝村考察調研人民生活以及產業發展情況時,對馬鈴薯產業發展提出了要求。按照習近平總書記對“張北馬鈴薯”全產業鏈發展模式的指示精神,張北縣緊緊圍繞如何建立產業發展與帶動農民脫貧的利益聯結機制這一核心問題,著力打造集種薯繁育、商品薯生產、倉儲、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把農戶吸附到產業鏈上,在各個環節受益。特別是立足貧困戶實際需求,探索創新了馬鈴薯產業帶動扶貧模式,帶領人民走向脫貧致富道路。
張北縣著力打造集種薯繁育、商品薯生產、倉儲、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黃曉燕 供圖
一個園區集合發展,帶動模式引起全縣共鳴
張北縣根據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和氣候因素,打造了小二臺德勝村馬鈴薯微型薯育種園區,新建育種大棚280個。在棚建方面,投入211.2萬元補貼資金,按每個大棚補貼1.2萬元的標準建設,目前已全部建成,由村委會委托合作社統一管理,村民承包經營。本村村民每個大棚租金1000元,牽頭企業每個大棚租金2000元,所得租金用于租賃土地費用以及無勞動能力經營大棚的特殊群體補償分紅。
當前,德勝村已在全縣率先成規模地發展微型薯育種產業,年生產優質微型薯3300多萬粒。為便于儲藏,還在園區建立了30個馬鈴薯儲藏窖,每個窖可儲藏2400噸,為后續的加工和銷售提供了強有力的“后勤保障”。德勝村生產的馬鈴薯已通過國家“綠色食品”認證,并通過“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合作聯結機制,逐步打造“馬鈴薯組培培育—微型薯繁育—種薯基地建設—商品薯倉儲”為一體的完善產業鏈。
張北縣著力打造集種薯繁育、商品薯生產、倉儲、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黃曉燕 供圖
一種模式“兩端”發展,讓人民持續增收致富
一個好的農產品,除了自身環境占據優勢外,好的技術支撐更會為產品增值加碼。“張北馬鈴薯”在種植培育一端,使用創新研究的新式“組培瓶苗”技術,讓脫毒苗產量成倍增長,由過去的每瓶30-50株增加到最多150多株,而且定植成活率幾乎可以達到100%。在同樣環境和時間下,成倍的培育成果提升了老百姓幸福指數。同時,利用“離地穴盤”技術,讓原原種(微型薯)的產量和品質達到極優。在張北,到處可見緊密相鄰的此類大棚,每畝大棚可以產24-30萬粒原原種,收益可達5萬元,成了人民脫貧致富、鄉村振興的“招財寶”。
“張北馬鈴薯”在市場培育一端,打造了倉儲、加工和銷售為一體的全產業鏈條,這個既可做主食,亦可做菜品的“張北馬鈴薯”,被張北縣用“技術”手段發揮到了極致。截至目前,全縣馬鈴薯貯存庫配套完善,倉儲能力達到60萬噸,年可吸納9600人參與務工,人均創收可達14400多元。在加工環節,一方面張北縣大力引進裕農集團大型馬鈴薯加工企業入駐張北,另一方面依托農業產業化補貼等項目資金,積極扶持豐茂農業等現有馬鈴薯龍頭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全縣馬鈴薯企業年加工能力近20萬噸,車間年用工1000多人,帶動農民人均年收入18000多元。
如今,“張北馬鈴薯”擁有生產基地35萬畝,年總產量約50萬噸;馬鈴薯脫毒苗年產量約5.66億株,原原種約8億粒,均占全國總產量的25%至30%左右。
張北縣著力打造集種薯繁育、商品薯生產、倉儲、加工為一體的全產業鏈。黃曉燕 供圖
一項工程,全方位將農產品地理標志品牌做優
張北縣借助地理標志農產品保護工程的實施,制定“張北馬鈴薯”全產業鏈生產標準體系,推廣建設了12000畝的“張北馬鈴薯”地理標志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成了“張北馬鈴薯”種薯質量檢測中心,配套相應設施設備及檢測人員,提升專業檢測技術水平,保障地理標志農產品特色品質和質量安全;引進建設了馬鈴薯凈菜生產流水線,延伸產業鏈條,既提高了“張北馬鈴薯”的附加價值,又提高了“張北馬鈴薯”市場競爭力,促進了縣域經濟發展。
“酒香也不忘多吆喝”,對外推介方面,“張北馬鈴薯”借助農產品地理標志金字招牌廣泛開展宣傳推廣活動。2019年,他們邀請央視七套《農光天地》欄目組拍攝“心隨薯動 味美張北”節目,宣傳介紹張北馬鈴薯;2020年,拍攝了《張北馬鈴薯》宣傳片,在今日頭條、優酷、騰訊等平臺推廣播放;2020年,與湖南衛視著名主持人汪涵合作,在淘寶直播平臺《向美好出發》推出直播帶貨活動,張北縣政府相關領導專程前往長沙,作為嘉賓為“張北馬鈴薯”代言,品牌影響力持續增強。2020年,“張北馬鈴薯”成功入選第二批中歐地理標志協定保護名錄,相信《中歐地理標志協定》的正式生效,將為“張北馬鈴薯”打開國際市場,提供強有力的品牌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