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全性行為是指在不了解對方HIV感染狀況的情況下進行無保護性交的行為,已成為我國目前艾滋病經性途徑傳播的主要原因。
2010至2019年期間青少年中報告HIV感染者數持續增加,其中在15~24歲年齡的青少年艾滋病流行病學特征中,學生病例數的比例從2010年的8.5%增至2019年的21.7%。近年來國內外對大學生性行為危險因素的研究較多,但得到的結論尚存一定差異。因此,本研究通過Meta分析方法,旨在篩選導致大學生性行為發生的風險因素及其關聯強度,為預防大學生HIV感染提供參考。
本研究分析了潛在/暴露因素與大學生不安全性行為的關聯強度,在性別方面結果表明男生是發生不安全性行為的主要因素。
這與一項Meta分析結果相似,可能與中國傳統上存在的“性與道德”對“兩性”雙重標準有關,說明女生較男生在性伴選擇上更加保守和謹慎,多性伴侶或隨意關系的情況較少。
Meta分析顯示年齡大、高年級均是引發不安全性行為的相關因素。
這與另一項Meta分析結果相似,隨著年級的上升,學生主觀行為規范對性行為約束力下降,一方面隨著年齡的增長,大學生生理功能日趨成熟,性興趣更為強烈,性觀念更加開放;另一方面大學生接受多元文化速度快、途徑多,加之邊緣性行為增多,其個人倫理觀在建立中易偏離,致使性行為隨意性增加。
本研究顯示少數民族、城市是發生不安全性行為的有關因素。
研究表明少數民族學生性行為發生的危險性高于漢族,城市生源高于農村生源,可能與學生在接受性文化與性觀念的同時,還受到民俗風情及社會經濟等因素的影響。單親家庭是引起不安全性行為的原因之一,研究證實來自單親家庭的學生與較早發生性行為、未婚妊娠和HIV感染有直接關聯,這可能與生活在離異家庭的學生缺乏父母的教育引導有關。
而醫學專業、知曉艾滋病防治知識和參與艾滋病宣教是降低大學生HIV感染的保護因素。
相比其他專業而言,由于醫學專業學生因其獨特的專業優勢,易獲取性與生殖健康等知識,知曉艾滋病預防措施,因此發生不安全性行為的情況相對較少。
贊同婚前性行為是大學生不安全性行為的關鍵因素。
處于戀愛中學生發生的風險性是單身學生的4.847倍,一方面隨著社會的發展,性觀念逐漸開放,婚前性行為被更多大學生所接受;另一方面在強迫性行為中,婚戀情況比其他以及女生發生的性風險更高,由于被迫性行為大多是突發的、無保護的性行為,更易發生非意愿性妊娠、HIV感染等不良后果。
成癮性物質使用是增加大學生HIV感染的危險因素。
有關研究表明發生過性行為者有吸煙、飲酒等成癮行為的檢出率均高于未發生過性行為者,在最后一次性行為前約有20.7%曾飲過酒;另有研究顯示MSM中精神物質使用率為21.4%~28.3%不等,表明成癮性物質使用與不安全性行為關系密切。國內外還有一些文獻報道了月花費、性向、自我效能感、壓力事件、網約臨時性伴等因素對不安全性行為的影響,但由于數據偏少或其他原因而未被納入本分析。
本研究文獻的選擇是基于既定標準,部分有價值的關鍵因素由于受到各研究統計方法與量化標準不同而未被納入。分析中納入的原始文獻大都是橫斷面和自我報告的,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部分相關因素納入的文獻數量偏少,如不同專業分類較為復雜,只對醫學與非醫學專業進行了分析,證據尚不夠充分。
當前,大學生不安全性行為受到多種潛在/暴露因素的影響,可能與一個傳播艾滋病的性關系網絡正在大學生中間形成有關。
因此,亟需進一步加強大學生性道德和艾滋病預防教育內容,加大網絡媒體性安全教育宣傳力度,著力提升性健康知識及相關服務的可及性。社會、學校、家庭應形成防控合力,根據大學生性行為發生的危險因素,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運用多種干預手段,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性觀念,最大限度減少成年期社會功能的損害。
(石家莊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