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訊(通訊員 陳瑞青)石勒,字世龍,上黨武鄉(今山西榆社)人,羯族。石勒的祖父名叫耶奕于,與石勒的父親“并為部落小率”。石勒年輕時曾從事耕田、漚麻等農業生產,恰逢荒年被并州刺史司馬騰販賣到山東為奴。由于石勒善于相馬,因此結識馬牧帥汲桑。公元305年,石勒和汲桑率領牧人,投奔起兵于趙魏的公師藩。公師藩失敗后,汲桑釋放郡縣系囚,招聚山澤亡命,自號“大將軍”。汲桑以石勒為前鋒,攻下鄴城,殺死司馬騰。汲桑失敗后,石勒率部又投靠漢主劉淵。公元311年,石勒軍全殲西晉主力,并與劉曜、王彌部隊攻破洛陽。公元312年,石勒以襄國為基地,迅速發展成為河北、山東地區最大的割據勢力。公元318年,前漢內亂,石勒率領軍隊攻破漢都平陽(今山西臨汾西)。次年,劉曜自立為帝,建前趙,遷都長安。后來石勒脫離前趙控制,自稱大單于、趙王,定都襄國,史稱后趙。
石勒是受漢文化影響較深的杰出的少數民族帝王,他以漢族賢明皇帝為楷模,重視對漢文化的繼承和發揚,在五胡十六國這一特殊歷史時期作出了突出貢獻,并對后世產生過重要影響。石勒施行的許多措施,均系效仿漢法。如在所占領的州郡查明戶口,實行田租戶調的征收。公元314年,后趙規定,“戶出帛二匹,谷二斛”,比西晉、曹魏時的租稅還要輕。在農業生產和發展遭受破壞的情況下,輕租稅有利于農業生產的恢復。據《晉書·石勒記載下》記載:“赦殊死已下,均百姓田租之半,賜孝悌力田死義之孤帛各有差,孤老鰥寡孤人三石,大酺七日”。石勒實行鼓勵農業生產的舉措,常常派人或親自巡行諸郡勸民農桑,接見并獎勵“力田”者。石勒還“親耕藉田”,參加農業勞動,盡管這種行為是儀式性的,但也充分體現出石勒對于農業發展的重視。后趙還設立勸課大夫、典農使者、典勸都尉等職,勸課農桑。“以民始復業,資儲未豐,于是重制禁釀,郊祀宗廟,皆用醴”。經過石勒實施一系列有利于社會經濟發展的政治、經濟政策,河北一帶的農業生產和經濟有所恢復,出現“租入殷廣”的新氣象。
后趙石勒塑像。省民委 供圖
石勒定都襄國,創立后趙政權后,稱羯人為“國人”,視為其政權的政治基礎,對他們施行與漢人不同的法律。又置大單于一職“鎮撫百蠻”,以他們為后趙政權的軍事基礎,實行胡、漢分治辦法,營建東西官署,分管漢族和少數民族事宜。石勒竭力提高羯人的地位,稱之為“國人”,不準漢人稱他們為“胡”,否則治罪。有一次,樊坦和石勒在對話時,不小心說錯了話:“頃遭羯賊無道,資財蕩盡”。樊坦口出“羯賊”犯了忌諱,按律當治罪,但石勒卻說:“羯賊竟敢搶掠!今當補償”,“孤律自防俗士,不關卿輩老書生也”。在石勒看來,羯族侵害他人財產,理應償還,制定法律規則并不是要防范德高望重的文人。同時,石勒見樊坦清貧,賜給他車馬、衣服以及三百萬錢。還有一次,一名胡人醉酒駕車闖入宮門,石勒大怒,認為宮門小執法馮翥失職,要治他的罪。馮翥情急之下沒有避諱“胡”字,辯解道:“看到有醉胡乘馬馳入,我大聲制止,但是他聽不懂我說的話。”最后,石勒赦免了馮翥。從這一點來看,石勒雖然有意提高羯族地位,但在執行政策時還是能夠依據實際情況網開一面。
兩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雜居,胡漢風俗各異。石勒在進攻平陽時,“命張敬率騎五千為前鋒以討準,勒統精銳五萬繼之,據襄陵北原,羌羯降者四萬余落”。接著,“勒攻準于平陽小城,平陽大尹周置等率雜戶六千降于勒。巴帥及諸羌羯降者十余萬落,徙之司州諸縣”。雖然當時的民族還存在隔閡,但是內遷的羯族與漢族有了交流、交往的機會。石勒為了維護民族團結,大力整飭風俗,對促進民族的和睦共處起了積極的作用。石勒率先革除自己民族的陋習。胡人有酗酒之風,對后趙初期經濟恢復不利,酗酒又容易滋事傷人,他就下令禁酒。他接受儒家倫理觀念,下書禁止胡人娶亡兄之妻和在辦喪事中辦婚娶的習俗,保留了胡漢各自的燒葬習俗。石勒的這些措施,緩和了國內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增強民族間的交往。
石勒統治時期,十分注意調整漢族與統治民族之間的關系,早在他依附劉淵的匈奴漢政權襲擊河北時,雖對西晉政權的官吏肆意殘殺,卻注意籠絡河北土著豪族。他攻占塢壁堡壘等民間自衛組織后,任命塢壁堡壘主為地方長官,借以征調軍隊和財物,力圖進行一種有秩序的統治,還將其中的士族集中在一起,號稱“君子營”,致使“衣冠之士靡不變節”。石勒還重用漢族士人張賓為謀主,提拔他為右長史、大執法,封濮陽侯,“任遇優顯,寵冠當時”。張賓在后趙政權中任大執法,總理朝政,為百官之首,而張賓也“機不虛發,算無遺策”,對后趙政權的建立、鞏固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在張賓的輔佐下,石勒“開襟下士,士無賢愚,造之者莫不得盡其情”。石勒在襄國正式創立政權后,又將朝臣中掾、屬以上出身魏、晉士族者三百多家遷到襄國崇仁里,置公族大夫加以掌管,并嚴令少數族人“不得侮易衣冠華族”。他還置左、右執法郎,“典定士族,副選舉之任”,恢復魏晉以來的九品官人制度,使士族取得了特權。石勒聽取謀士張賓的建議,曾兩次清定九品,又設立太學、小學和郡國學,培養將佐和豪族子弟。石虎即位后,也肯定士族特權,并將對關東士族的優待擴大到關中的望族。
石勒盡管自己不識字,但卻喜歡士人給自己讀書。據《十六國春秋·后趙錄》記載:“勒雅好文學,雖在軍旅之中,常令儒生讀《春秋》《史》《漢》諸傳而聽之”。石勒還經常與臣下討論帝王的功過是非,其思想言論令人稱奇,“每以其意論古帝王善惡,朝賢儒士聽者莫不歸美焉”。一次,他讓人給他讀《漢書》,當聽到酈食其勸劉邦封六國貴族后代的故事時,他說:“此法當失,不能夠成就天下!”石勒認為西漢建國分封六國勛貴為諸侯王是不合時宜的,這樣做只能造成天下大亂,不利于國家統一。當他聽到張良為西漢建立出謀劃策時深為贊嘆地說:“賴有此耳。”石勒認為,劉邦之所以能夠在群雄逐鹿的混亂年代統一全國,就是因為有了像張良這樣的大臣盡心輔佐、冒死進諫。所以石勒在自己的施政過程中,也十分注意納諫。有一次,石勒要到郊外打獵,主簿程瑯進諫道:“現在刺客很多,而且草深林密,恐怕會發生變故。而且樹林內枯木朽株盡能為害,馳聘之弊,今古戒之。”程瑯認為時局未穩,刺客橫行,作為帝王應當謹慎從事,不可逞一時之快,招致禍端。石勒聽了很生氣,說:“我現在能力足夠應付變故,你只知道書本上的事,不用和我多廢話。”結果在打獵過程中,坐騎被枯木絆倒,石勒從馬上摔下,幾乎殞命。石勒此時方知悔悟,說:“不用忠臣言,吾之過也。”于是賜程瑯朝服錦絹,封關內侯。有了這次教訓以后,石勒更加注重納諫,“于是朝臣謁見,忠言競進矣。”
石勒作為羯族的杰出代表,雖然沒有文化,但是在建立后趙的過程中,積極吸納漢族士人作為幕僚,為統一河北提供智力支持。后趙建立后,石勒積極學習漢法,發展農業生產、調和民族關系、大力提倡文教,使后趙在當時群雄割據的局面下特然獨立,乃至修撰《晉書》的唐初諸公,也不得不承認石勒為“一時之杰”,發出“古之為國,曷以加諸”的贊嘆。
(作者系河北師范大學教授,《中華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匯編·河北卷》課題組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