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城網·冀云客戶端訊(通訊員 馮英華)寒盡春來,萬物生長。在易縣西部深山區,牛崗鄉臺底村漫山的蘋果樹正悄然長出新綠,吐露無限生機。然而,這一切,劉玉民再也看不到了。2022年1月29日,農歷臘月二十七,他因突發心梗,搶救無效離世,年僅57歲。帶著對家鄉的質樸深情,帶著對鄉親們的無限掛牽,帶著對美好生活期盼憧憬……他就那樣走了,沒有留下一句話,他的故事永遠留在了白沙河畔,寫進了太行深處。
牛崗鄉臺底村蘋果園。易縣宣傳部 供圖
“不跑官、不要官,組織讓干什么就干什么。為官一任,就是要給老百姓做點事。”
劉玉民,出生于1965年,中共黨員。1985年參加工作,1992年入黨,歷任坡倉鄉鄉長、城管處主任、牛崗鄉黨委書記等職務,無論什么崗位,他都任勞任怨,埋頭苦干。2016年,獲評第七屆河北省“人民滿意的公務員”。“不跑官、不要官,組織讓干什么就干什么。為官一任,就是要給老百姓做點事。”這是他常說的一句話。
2005年,他聽從組織安排,從縣直部門到山區鄉鎮工作,任坡倉鄉鄉長。2011年,調任城管處任主任。逢2012年“7·21”洪澇災害,易縣境內普降大雨。夜里,他放心不下,睡不著覺,自己開著車在轄區內一條街一條街地轉,查路況、看險情。又逢城區菜市場改建,有群眾不理解到城管處上訪。他耐心細致地給大家伙兒做思想工作,很多群眾因此和他成為朋友,有啥事都想找他嘮嘮。
2013年,他被任命為牛崗鄉黨委書記。“白沙河、黃沙口,羊腸道、荒坡頭,貧困的日子望不到頭。”當時的牛崗鄉是全縣最貧困的鄉鎮之一,地處偏遠、交通閉塞,基礎條件差,百姓收入低。所轄10個行政村有8個是貧困村,全鄉5千余口人里有五分之一以上是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耕地不足1畝,基本上還都是沙漏地和坡腳次地,每年種植一茬玉米,農民人均純收入只有2280元。當時,就連鄉機關辦公用房也屬危房,正在維修,鄉干部只能“借住”在當地學校的幾間舊房里辦公,是全縣有名的窮地方、苦地方。
“事兒都是人干出來的,越是苦地方,越是窮地方,越需要我們黨員干部。”劉玉民沒有半點遲疑、半點埋怨。從上任的那一刻起,他就把自己的根深深地扎了下去。
“得為老百姓做點事,讓他們過上好日子。”抱定這樣的想法,他一個村一個村地轉、一條溝一條溝地看,爬過山、趟過河,腳板磨出了血泡,捏著地里的土疙瘩,他心里就想著、盼著什么時候能把這變成老百姓的金疙瘩。一有時間,他就走村串戶拉著“兩委”干部、黨員和村民代表、種養大戶、貧困群眾聽建議、聽想法,大家伙兒都知道鄉里來了位瘦巴巴的、接地氣的“劉書記”,話匣子打開了,話兒越說越亮堂。他又多次拜訪曾經在牛崗工作過的領導和牛崗籍在外發展人員,聽取對牛崗產業發展的意見和建議。
在保定參加的一場培訓課上,老師講到了“三優”富士蘋果,一下子點亮了他發展蘋果產業的念頭。說干就干,他通過朋友找到河北農大專家解金斗,幫助謀劃思路。“牛崗鄉地處偏遠、交通不便、有山沒礦,發展工業很不現實,要充分利用氣候條件好、土壤條件好、山場廣闊等先天自然條件,變劣勢為優勢,在農業上做文章,發展高效農業,帶動群眾脫貧致富。”思想的交流與碰撞,河北農大專家教授、縣林業、農業、國土、氣象等有關縣直部門技術人員的多輪實地踏查,讓牛崗鄉的發展路徑一步步清晰起來。最終,“推進脫貧攻堅,發展蘋果產業,建設林果專業鄉”的發展思路得以確立。
劉玉民(右二)帶領干部群眾外出參觀學習。易縣宣傳部 供圖
思路定了,村里干部群眾卻打起了退堂鼓。這里人們的祖祖輩輩種玉米,旱澇保三分,窮是窮了點,但也不至于餓著。一說種蘋果,誰的心里都沒底。只要思想不滑坡,辦法總比困難多。劉玉民從改變鄉親們落后的思想意識抓起,先后組織鄉村干部、村民代表、種植大戶、有投資意向的企業經理500余人次,到順平縣、平山縣等蘋果基地參觀取經、開拓思路。他還和鄉里的干部帶上電腦、視頻、技術資料,走村入戶,掰開揉碎地給鄉親們講牛崗種蘋果的地質優勢、發展前景。
“我們不僅要種蘋果,還要把蘋果種好,種出真正的好蘋果。”在他的努力下,牛崗鄉與河北農大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牛崗鄉被列為“河北農大科技產業示范園區”,牛崗蘋果在技術指導與培訓等方面有了強大的科技支撐。2014年,牛崗鄉里開設了科教興農講堂,邀請河北農大蘋果專家來鄉里進行培訓,平日里操持慣了鋤頭鎬頭的老百姓們開始拿起了紙筆。為了讓大家看到實實在在的效益,經多方爭取資金,牛崗鄉又在駱駝峪村率先建起50畝蘋果精品科技示范園,并栽植了部分當年就能結果的蘋果樹。
劉玉民(右一)組織開展技術培訓。易縣宣傳部 供圖
豐收時節,劉玉民把當地老百姓請到果園里參觀品嘗。“沒想到咱牛崗真能種蘋果”“這蘋果個兒可不小”“你嘗嘗,還真是挺甜”……他看著樹上紅彤彤的蘋果,聽著鄉親們的對話,想像著山上山下牛崗蘋果滿坡的景象。他永遠堅信,只要干下去,肯定能把事兒干成!
“只要對牛崗鄉好,對老百姓好,讓我把心掏出來都行”
牛崗鄉臺底村黨支部書記牛全江說,劉書記心里裝著一本民心帳。“種玉米遇上好年景,每畝產量1000斤,每斤1元,每畝毛收入1000元。還得去掉人工、種子、化肥、農藥、澆水等花費,每畝純收入也就300多元。種植蘋果就不一樣了,最低每畝純收入也得幾千元”。這是劉玉民給老百姓算的一筆經濟帳,他說,自己就是農民,農民就得說農民的話。
土地分散在一家一戶,一旦管理不到位,就是種上蘋果樹也難保障收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障百姓利益,沒有現成的模式可借鑒,他就自己查資料,沒日沒夜地琢磨。“他這個人忒擰。只要想干的,八匹馬都拽不回來。”時任牛崗鄉鄉長的楊旭動情地說,“剛開始那兩年,哪哪兒都難。要沒有劉書記那股擰勁,恐怕就不會有現在牛崗。”
功夫不負苦心人。最終,劉玉民借鑒其它合作社的成功經驗,結合牛崗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套“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發展新模式。2014年,在鄉里的支持指導下,由臺底村黨支部牽頭,率先在全鄉成立了“蘋碩林果種植農民專業合作社”,實行生產設備、生產資料、管理技術“三統一”和土地、勞務、資金“三入股”。土地入股即農戶以自己的承包地入股,不愿將承包地入股的農民,按每年每畝1000元流轉給愿意土地入股的農民,還可以進行土地互換,達到愿種地的能種地、愿入社的能入社,解決了土地分散難集中、分散經營難管理、產業化發展難統一的問題;勞務入股即老人和婦女到合作社打工,就近務工,工資入股參加分紅,既照顧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資金入股即動員村內比較富裕的農戶投入資金入股,解決了后續管理資金不足的問題,實現共同富裕。這一產業發展模式既充分保證了群眾利益,也便于科學精細管理,實現農戶、合作社和村集體三受益。
對于劉玉民來說,這些蘋果樹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那幾年,他根本就是就長在了地里。鄉親們忘不了,蘋果嫁接初期,長了嫩芽,為了有效防治“天牛”危害,節省資金,他帶著鄉村干部利用晚上用舊報紙糊套袋,常常一忙就忙到十一、二點鐘。鄉親們忘不了,2014年的那個夏天,正午的天氣,他連午覺都不睡,頂著大太陽,和鄉親們一起給蘋果樹擰梢,臉曬黑了、胳膊禿嚕了皮;鄉親們忘不了,2015年初冬的那場大雪,在縣城開會的劉玉民,生怕鄉里那些幼小的蘋果樹凍著。散會后,他沿著崎嶇濕滑的山路,驅車100華里趕回鄉里,帶著機關干部和和鄉親們一起,挨棵兒抖掉樹葉上的積雪,扶起壓彎的樹苗。
牛崗蘋果成為了當地農民增收的金蘋果。易縣宣傳部 供圖
現如今,全鄉成立林果專業合作社7家,注冊林果企業3家,成立科技培訓中心1處,建立精品科技示范園1處。牛崗鄉蘋果種植面積已輻射臺底、駱駝峪、柳樹片、座山臺、牛崗村、碾子臺六個村達3000多畝,產量突破300萬斤,全鄉人均收入達到8950元。
從全縣最貧困的鄉鎮之一到成為全縣的脫貧樣板,這里演繹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麗風景。
“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有顆大‘心’,凡事都應該用心去做。”
劉玉民去世后,對于妻子李淑新而言,自己的心也跟著涼了,家里的主心骨沒了。在相知相愛相隨的35年里,劉玉民對家庭付出的太少,留下的又太多。
因為工作忙碌,劉玉民的母親每次住院,他都未能陪護過一天;因為工作忙碌,唯一的女兒劉晨曦上學期間,他也未能接送過一次。結婚多年,夫妻二人沒有外出旅游過一次。周末一有時間,妻子李淑新就會陪著他在牛崗圍著地塊、山坡、河套轉蘋果,她和丈夫一起看著蘋果樹在土地上扎根、開花、結果,發揮自己的林業專長為丈夫出謀劃策。妻子不怨他,因為劉玉民總是以自己的方式關心關愛著家人。他們和老人、弟弟、弟媳一家合住多年,夫妻二人視侄女、侄子如同己出,在金錢上從不計較,在生活上彼此照顧,一大家子分外和睦。“心中有桃源,處處有桃源”李淑新說這是劉玉民和別人說過的一句話,“他的心就是永遠那么干凈和坦誠。”
女兒晨曦也永遠記得,她在選擇從醫參加工作后,父親對她說:“要有顆大‘心’,凡事都應該用心去做。要以救死扶傷為己任,爭取成為一名醫學大家。人沒有高低貴賤之分,要像大地那樣,容百川、納萬物,善待每一個人。”
2017年,操勞過度的劉玉民開始出現半身麻木、走路不穩、吃不下飯等癥狀。動脈堵塞、胃出血、腎衰等疾病伴隨著他走過了最后的幾年。讓他最放心不下的,依舊是牛崗的蘋果。病重期間,他還在給解金斗教授打電話,咨詢如何有效應對“倒春寒”的問題。2019年,因身體原因,他調回縣直。2020年,牛崗蘋果通過有機認證,并注冊了“大美易州牛崗”商標,“我在牛崗有棵蘋果樹”認領活動在臺底村啟動。劉玉民受邀,抱病堅持回到了這片令他魂牽夢縈的土地。鄉親們選了一棵長得最好、掛果最多的樹要送給他,被他婉辭拒絕。他說:“牛崗蘋果產業發展不是哪個人的功勞,離不開黨的好政策,離不開各級部門的支持,離不開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這是屬于大家共同的成果。我只希望,隨著產業發展不斷壯大,我們能有機會更好地回報家鄉、回報社會。”
2020年,劉玉民(左一)再次回到牛崗鄉臺底村與時任鄉黨委書記楊旭在蘋果樹下合影。易縣宣傳部 供圖
他把心永遠留在了牛崗,每次見到鄉村干部都有說不完的話,還在謀劃“以產業促旅游、以旅游促產業”的發展之路。去世當天中午,他還拉著臺底村黨支部書記牛全江攀談了一個多小時,他還有無窮無盡的夢想。
妻子李淑新想對他說:“天陰了,太陽還會出來;花謝了,秋天就會結出果實;人沒了,我不知道會怎么樣。但,我想說,如果有來世,我還會助你一臂之力。”
捧一顆心來,不帶半棵草去。劉玉民選擇了大山,選擇了奉獻,選擇了無悔!
牛崗鄉白沙河景觀。易縣宣傳部 供圖